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专家想办法:调皮孩子会“打人”父母该如何解决

   日期:2024-11-24     来源:www.fuadsafi.com    浏览:667    
文章简介:“我家孩子特别爱打人,从会走就会打人,如何说都没用”;  “我家孩子脾气大,爱打人,特别难管教,如何解决呢?”;  “大家打他骂他夸他……什么办法都试过了,他就是喜欢打人如何解决呀?”  有不少父母都提出过这种问题,他们也尝试了不少办法来制...

  “我家孩子特别爱打人,从会走就会打人,如何说都没用”;

  “我家孩子脾气大,爱打人,特别难管教,如何解决呢?”;

  “大家打他骂他夸他……什么办法都试过了,他就是喜欢打人如何解决呀?”

  有不少父母都提出过这种问题,他们也尝试了不少办法来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但都效果甚微。那样孩子是真的爱“打人”吗?

  案例1、强强为什么在外就超爱“打人”呢?

  解析:对孩子来讲,“攻击行为”只不过他们用来表达感情或试探大人的方法之一。

  在龅牙兔学习中心里,有个叫强强的小孩子,超级“爱打人”,无论是大人孩子与他交流,都会被“攻击”。但据强强母亲反映,孩子在家是公认的乖孩子。不了解为何,孩子一到学习中心脾气就超级大,还会动手打人。

  有一次强强在活动中心玩小车,开得正开心,龅牙兔姐姐停下了车,告诉强强要上课了,小车不要玩了。强强尝试了下,小车果然被姐姐控制住了不可以动了,强强皱起眉头立即挥动小手朝姐姐扇去,其实手根本就没碰到龅牙兔姐姐。强强皱着眉头看向保姆,保姆“呵呵”笑了一声;强强又尝试动了下小车还是没成功,他又挥起小手,保姆又“呵呵”笑了一声……这个“挥手—呵呵笑”的动作就这么重复了3次。

  目睹了这所有之后,龅牙兔的老师与强强母亲进行了交谈,获悉这么一些细节:

  1.情绪强度。强强本身是一个情绪强度和活动量都很大的孩子,性格是大喜大怒种类,同时体格也比较健壮,手脚动作都非常重。

  2.成长环境。强强在家由保姆照顾,保姆平常对孩子的任何需要一直都是无条件同意的;但当强强来到龅牙兔,自然有必要的行为规范和礼仪规则,强强感觉到我们的“小权利”正被限制并且没办法随性,所以他的情绪自然波动非常大。

  3.成人反应。1-3岁的孩子攻击行为很常见,他们常去试探我们的行为能力或大大家的反应。对于强强的攻击行为,保姆不但不第一时间阻止,还在旁边若无其事地笑,这就会让孩子压根认识不到我们的错误,并且每当自己挥手都会随着保姆的笑声,这让强强觉得非常不错玩,可能大伙是在跟他闹着玩。

  所以,针对强强的打人行为,练习师给父母的建议如下:

  1.家人停止类似的行为。强强父亲有时会为了让孩子听话而请他吃顿“小生活”,这种惩罚行为要停止。作为两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根本没办法理解所谓的“小朋友要和睦相处”之类的言辞,他们能了解的那就是“父亲刚刚打我非常痛,我就听话了,打人真有用!”

  2.严肃对待孩子的行为。无论是保姆的笑还是父母依据环境不同而变化不一的态度,都会对孩子的行为纠正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若是不好的行为,直接严肃地阻止;假如你只不过笑着告诉孩子“打人不好”,那孩子得到的信息可能只有“母亲也没生气呀,如此做还挺好玩!”

  3.即刻行动应优于言语规训。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直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阻止——立刻抓住他打人的小手,严肃地告诉他“不能打人”。给孩子一个阻止,这对他们来讲已然是一种惩罚,过后不需要再多说教。若再出现打人行为,继续上述办法即可。

  4.全家人行动一致。无论在哪个面前,无论打了哪个,给予孩子的“惩罚”都是一致的——游戏中止、行动中止、交流中止。孩子非常聪明,假如全家人态度不一,孩子一定会不断尝试限制,直到达到他们的目的。这也正是不少父母反映孩子在家和在外面表现不同是什么原因,正是由于父母的规矩在不断变化,致使孩子掌握“察言观色”后见风使舵。

  案例2、贝贝首次“打人”是不是真的?

  解析:1岁之后的孩子开始探索世界,但他们的身体控制能力有限,在积极的探索中,他们常会由于过于开心而没办法控制我们的行动。

  贝贝今天是来龅牙兔试听的,首次看到那样多新鲜东西——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鱼、淘气堡飞来飞去的海洋球、桌上五颜六色的积木……贝贝开心地玩着、笑着。开始上课了,首次见到龅牙兔姐姐,贝贝有点陌生,姐姐为他唱了欢迎歌。刚唱完歌,来了个小姑娘,贝贝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冲到小姑娘的面前,“啪”一下,小姑娘倒在贝贝的面前,是贝贝推倒的。贝贝母亲赶忙冲过去拉住贝贝的手,把他带到一边去狠狠训了一通。

  和贝贝母亲交谈后,大家发现,贝贝只有在遇见小朋友的时候才会有“攻击”行为,那样,这真的是攻击吗?常常看见有些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后表现出开心的情绪,母亲让孩子去和别的小朋友去打招呼,当这个孩子过去想挥挥手或者抱一抱别的小朋友的时候,因为力度没控制好,“啪”一下、“哇”一声……一个表示友好的行为立即就被成人主观地翻译成了“打人”。非常快,这类“打招呼”的孩子就真的变成了“打人”的孩子了。

  由此,大家给了贝贝母亲一些建议:

  1.不再强化孩子打人这个行为:降低无谓的说教,看见行为即阻止,可以进行单纯的中止,也可进行注意力转移,但不要以打骂方法惩罚孩子。

  2.贝贝其实是期望和小朋友交往的,只不过因为力比较大,“下手”较重,所以母亲需要先教贝贝怎么样和小朋友打招呼,甚至是在看见其他小朋友时,陪他一块打招呼;当孩子出现形似“打人”的行为时,可以立即抓住他的小手,挥一挥说:“贝贝是要打招呼吗?你好!”

  3.一旦孩子表现出积极的交往行为,就予以赞赏和鼓励“今天贝贝和囡囡打招呼了是吗?母亲看见了,很好哦!”

  贝贝母亲也非常配合,根据大家给的建议一一去做,两周后,贝贝母亲欣喜地告诉老师:贝贝就像忽然长大了一样,不但再也没打人了,见到小朋友还会主动跑上去问人家叫什么名字……贝贝母亲细数着孩子的变化,很欣慰。

  tips

  教育孩子的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事先交给孩子怎么样和小朋友相处,怎么样打招呼、交朋友。

  2.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纠纷时维持冷静,强制让孩子表示道歉并不可取。不如换一种做法:母亲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且表示关心,成效就会非常不错。由于爸爸妈妈的行为给孩子做出了一个典范。

  3.当孩子有肯定自省能力了,爸爸妈妈点到为止,不要多说,孩子自己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作出检讨。

  4.认同孩子的感受,简短地给孩子一些指导。先处置情绪再处置问题:爸爸妈妈应该教孩子表达他的感受:“我了解你非常想要那个玩具,那个小朋友还在玩,不想给你玩,所以你生气了,母亲了解,但大家也不可以打人。”要防止过长的训诫和讲道理,这只能让孩子一头雾水。

  5.循环往复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爸爸妈妈在教会孩子的同时,还要培养我们的耐心。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