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教育的目的,西方父母觉得是快乐,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父母则觉得是成功。由此致使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好的教育应打造在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准确把握之上,可是,大家真的知道孩子们的心理吗?
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中国孩子多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觉得,导致中国孩子微笑少是什么原因,与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与对孩子的高期望有关。
专家剖析指出,大包大揽直接导致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少,不了解怎么样与其他人相处,也不可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明确的认识。大包大揽还会使孩子的自制力低下,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孩子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浅尝辄止。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率分别高出92%、31.3%和138%。
高期望和高标准的需要,总是给孩子导致了巨大的重压,也容易使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产生不好的情绪。心理学指出,中国爸爸妈妈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爸爸妈妈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爸爸妈妈的焦虑、急躁等不好的情绪,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导致消极的影响。
长久的不快乐会致使抑郁症。调查显示,中国现在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同意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对此,专家的讲解依旧与父母的高期望与激烈的社会角逐有关。
儿童异常的心理疾病一般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异常形为问题则包含自闭症、攻击心理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爸爸妈妈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呈正比关系。
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互联网有非常大关系。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遭到互联网的消极影响,那些重视现时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互联网成隐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因为在现实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总是求助于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打造我们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日常愈加封闭和孤立。美国孩子不常常用网上聊天工具,他们表示,既然有爸爸妈妈和朋友,为何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在上网的问题上,中国爸爸妈妈缺少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反而促成了孩子沉迷于互联网,之后是爸爸妈妈暴力的干预,又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地体目前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而这两点又都可以归为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溺爱。对此,专家建议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自我空间,要以平等的方法多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